首页 >> 书画杂谈 >> 杂谈 >>赵之谦篆书书风探析
详细内容

赵之谦篆书书风探析

赵之谦在“诗、书、画、印”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谓是开宗立派。他是晚清书坛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之一,为碑派书法开创了一条新奇的书风之路。他将北碑方峻森严、雄浑旷野的特征与帖学的雅致妍美融合到一起,将北碑体式作为结构布势之本,竭力追求自然飘逸之态,将帖派传统的用笔贯穿于点画之中,并付诸于篆、隶书等书体,创造出他独特的风格。

1543407069867644.png

赵之谦 篆书五言联 19cm×83.4cm×2



 

一 命运多舛的生平

 

十九世纪初叶时,中国正在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摧残,而就在这样一个战火连天,贫困潦倒的时代孕育出了赵之谦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给自己取号“悲庵”,其一生可谓是丧事不断、官场潦倒、家破人亡。他生于绍兴,这是江南文化名人荟萃之地,曾走出许多大艺术家,如徐渭、陈洪绶等,赵之谦自然也受其熏陶了。当地的乡民都说他言行狂放,性格孤傲,这对赵之谦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经常选择一些新奇的题材或手法来表现。然而艺术并不是赵之谦引以为重的,他一生的志向在做官,所以先后一共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却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对应试的八股文并不感兴趣,认为其内容空洞、刻板。赵之谦的艺术发展之路主要是得力于客居京师之后的所见所闻,因为当时新资料的发掘为碑学家们提供了原始的艺术范本得以观察和临习,赵氏常与友人相互探讨,并对此进行考证和研究。在此期间,著名的《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论著都初步成文,理论上更上一层,这时期的作品在笔墨和意境上也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image.png

赵之谦 泰山刻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二 篆书书风的探析

 

其实赵之谦最初是学习帖派书法的,阮元与包世臣的书学理论思想是赵之谦碑学实践的理论来源,使他将北朝魏碑体的书风引入到书法实践中来,大大推动了碑学变革的发展。赵氏的篆书、隶书和他魏碑体书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线质上。据有关史料记载,赵之谦篆书最早的作品大致出自他33岁,也就是他入京师前后。笔者发现从同治元年开始往后,他几乎每个时期都有篆书创作。而创作作品较多的时期有同治乙丑、同治戊辰、同治己巳、同治庚午、同治壬申。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篆书风格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篆书泰山刻石轴》,壬戌秋九月,135.8cm×32.2cm,田家英旧藏

这件作品是赵之谦早年的篆书作品,内容是泰山刻石其中的二十九字。整件作品字形是偏长的,字的重心偏上,有一些字结构较夸张,在用笔上最大的特点是巧用枯笔,为了表现金石味、刀刻苍劲有力、浑厚朴拙的效果,从线条的飞白处可以感受到他在书写时的速度与节奏感,这一点与吴昌硕的篆书有相似之处。

《篆书饶歌册》,同治甲子六月,32.5cm×36.8cm,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是赵之谦篆书代表作之一,采取册页的方式来书写,这种形式在赵之谦的创作中多次出现。落款中可以看出赵之谦在这件作品中融入了四体的写法,或用笔,或结构。此册应该是为别人示范的范本,在书写上主要融入汉篆及隶书的写法,方圆结合,起笔处变化丰富,有的用笔比较钝,有的出尖,较轻盈,显得生动。有的字结构偏方,整体线条凝练、沉着朴实、收放自如、婉转浑厚、神形兼备。赵之谦能够将平时学习到的精髓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1543407262515764.png

赵之谦 篆书四条屏 38cm×135cm×4



 

《篆书五言联》,乙丑六月,84.3cm×19cm×2

这一对联尺寸较小,但是依然可见大气势。这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因为赵之谦本人也信佛,所以必定是有所感悟的。此联意在告诫我们,诵读经书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让我们的内心更富有,当我们拥有一颗善心时,就会崇尚真善美,懂得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就会待人以诚、真挚坦荡,这也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过程。风格上,字形依旧偏长,但用笔却更加丰富,特别是一些长线条,中间部分可见笔触和行笔的痕迹,收笔处圆尖结合。

《篆书四屏》,同治庚午三月,135cm×38cm×4

原文节取于《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这部书的作者,旧本题周列御寇撰。此作是赵之谦42岁所作,在形式上以四条屏呈现,而且字与字用格子分开,这样在章法上显得整齐划一。由于有界格,字形不再像以前那么修长,而是偏方。结构基本还是以对称为主,线与线之间的间距排布也很匀称,疏密得当。用笔上圆线条居多,在字形处理上也十分和谐。落款内容只有年号和姓名。他在左下角钤印一方,虽然并不起眼,但却使整幅作品更加贯气,形成循回往复之势。

《篆书群书治要引三略八屏》,光绪戊寅,174.4cm×43cm×8,日本藏

作此作时赵之谦已经50岁了,能写如此大作实属不易,也能看出赵之谦于艺术上的执着精神。从头至尾,整体韵律把握得很好,虽有界格,但却不拘束。此时,赵之谦的技法已十分老道,能够灵活处理各种结构,使之富于变化而又不失法度。枯实相交,轻重变化,引人驻足于前细细品味。本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落款,赵之谦用他标准的魏体楷书书写,金石味十足。

1543407037438545.png

赵之谦 篆书 群书治要引三略八屏选四 43cm×174.4cm×4 日本藏



 

三 对日本书界的影响

 

赵之谦在日本的风靡主要得力于河井荃庐、西川宁、青山杉雨、小林斗盦等师生的大力宣传及传播。河井荃庐当时经常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购买了许多中国书画作品,其中就包括赵之谦的作品,多达一百二十余幅,可惜后来在一场空难中河井荃庐和这些作品都毁于一旦。而西川宁更是对赵之谦有着“狂热的爱”,不管到哪都要介绍赵之谦的书画艺术,为碑学和赵之谦艺术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功不可没。

“战后”在关东书坛和中部书坛兴起了北碑热,经过对赵之谦艺术的不断弘扬,使得赵之谦在日本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日展初设书法部时,西川宁曾三次发表赵之谦风格的作品,影响甚大。赵之谦对西川宁影响最大,特别是在他30岁以后的这段时期里。西川宁非常欣赏赵字的爽快疏朗,这对他的书风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西川宁的篆书作品中的《夏小正》为例,这是典型的学赵之作,用笔和结构都融合了北碑意味以及金文石刻意趣,线条凝练,结构具有篆书美,整幅作品显得质朴高韵、宽博醇厚。西川宁许多作品都是以赵之谦的笔法为基调的,并且将赵之谦的“逆入平出”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另一方面,赵之谦诗书画印兼善,对于收藏家来说,这也是他在日本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日本人认为赵之谦独特的书写方式正是他孤傲不群性格的真实写照,而这与他悲壮的人生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篆刻的关系,赵之谦最先有成就的应当是他的篆书。在日本的关东地区,西川宁以北碑、赵之谦书风为主,青山杉雨以篆隶、金文为主,开拓碑学派书法,这为日本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赵之谦凭借他独特的个性以及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广泛地确立了个人魅力,同时也扩大了他在当时的影响力,从而成为金石书画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1543407412755115.png

赵之谦 篆书饶歌册 32.5cm×36.8cm×12 故宫博物院藏



 

四 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

 

赵之谦并没有拘泥于北碑风格,而是将碑帖结合,既有雄健厚朴之感,又有流畅灵动之气,这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极具创新意义。赵氏书法艺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学习的阶段善于取法各家,融会贯通,在自我实践时勇于思考和创新,他经常对各种艺术问题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和认识。他还非常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所著文献也不少,而当今很多书学者多在乎于技法层面,所作作品缺乏内涵,格调不高。无论我们学哪一派,都应先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起来,才能更好地支撑起实践。赵氏在实践上能将魏碑笔法融入到各体中,追求新的审美体系,这也大大促进了他的书法创作,对于后代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