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杂谈 >> 杂谈 >>全国第二届大字展评审掠影 文/陈胜凯
详细内容

全国第二届大字展评审掠影 文/陈胜凯


第一天(5月8号)


1.上午预备会,评审事项,宣布评委、监委、观察员。主办方镇江人民政府代表讲话,孙晓云主席讲话。


2.分组初评,共四组,每组四人,评出大约160左右件作品。


3.随着评审的深入,发现“任笔为体“的业余体数目惊人,看来全民普及书法不难,难在全民提高。


4.陈扶军发现有同一投稿作者两张作品风格截然不同,质疑作者有抄袭嫌疑,赵雁君评委笑称,那是纪检委的事。


5.隶书作品大量时人书风,有评委戏称隶书只剩下当代引领时风的几家了,以“大头”、“大肚子”等变形为能事,不变点形都不会写隶书了,越看到后面越烦。


6.欧阳荷庚的粉丝非常多,模仿他的作品占据了相当数量,还有罗小平、李良东、张胜伟等迅速成为新的流行书风。评委感慨:古人难学啊,而学时风三天就能上阵了。


7.“中国梦”、“圆梦”、“不忘初心”成为本届大字展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创作内容。


8.有新评委刚开始拘谨不敢发声,刘恒主任说每个评委都赋予一样权力,要大胆表达。


9.小字写法放大,褚遂良最典型,起笔小动作像挠痒痒,十分滑稽,还有把瘦金体铁线篆放大,我笑说这是新书体:大瘦字。


10.何绍基、好大王书风再一次肆虐大字展,还有赵之谦、黄庭坚等,二王后续无力,几成凋零。


11.评委为能担任此次大字展评审工作而感到高兴,主要因为大字展所有作品都在眼前展开,看得真切不费劲,尤其在后面审读时不会像小字那么吃力。


第二天(5月9号)


1.此次展览刘恒主任担任评审委员会秘书长,他不投票,就在现场四处来回巡视督看,赵雁君戏称他是包工头。


2.今天上午11点开始进入初评之交叉复议,速度之快如电光火石,果不其然,每个组都只从中选出一二十件“遗珠”。


3.每组评出的200多件作品全部张挂,共计600多件作品。每组从中再淘汰40件左右作品,在标签上注明“下”标识,然后再交叉复议,以组为单位在其它组“下”的作品中进行复议,如果有争议经表决,可以在“下”中注上“上”以备选。


4.监审委员从张挂的作品中挑选出近十件尺寸不符合评审要求的作品(不够或大部分字数不够15cm),经全体举手表决决定作品是否进入复评。


5.本人所在小组达成一致意见,凡属明显模仿时风作品,坚决拿下。


6.名为大字书法作品展,意为榜书或擘窠大字,待初评张挂起来,大字力量夺人眼目,极为震撼,展厅效果非常好!遗憾,真正意义上的大字作品即擘窠大字作品还是少,尤其大草类作品的把控能力还是捉襟见肘不够理想,大字作品以对联、隶书和行草书居多。


7.监委孙朝军在评审中,忽感不适,后来经测量是血压增高,缺氧所致。原来朝军兄自空气指数最优的新疆来,封闭于偌大的体育馆内,空气流通不畅闷滞所致。


8.经过两天高强度的劳动,担任志愿者的镇江某高校学生已感到精疲力尽,疲惫不堪,能坐着就绝不站着了,一位瘦高个帅男生老喊腰酸,女生窃笑不已。


第三天(5月10号)


1.上午开始打票,每个人打至少300票,不多于320票。


2.整个评审过程监委全场介入,评委之间互不交谈各打各的,所有的外来讯息在这里都成为泡影,没有评委会为一个人徇私情而被中国书协记一个不良记录。


3.打分结束,共选出 256件作品进入审读(8票以上),其中篆书24件、隶书64件、楷书 44件、行草124件,又从7票的86件作品中选出23件。


4.再次审视张挂起来的近300件作品,篆书取法单一,技法没有突破,还是笼罩在可怜的几个如铁线放大、赵之谦等清篆书风下,秦简汉篆少见最新成果展示;隶书精彩作品,以对联为主,大字张扬释放,取法半古半今,极有视觉张力。而其他中堂条幅作品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有时风之嫌,严守古法而有独特体验的作品几乎没有。


5.魏碑作品是本届楷书集体沦落的大展示,可能是因为诸多高手不参与的原因,大部分方笔魏碑就是一种形态出现,感觉所有的方笔都是一个味儿,成为一种模式,是培训班训练出来的模式,看着像张猛龙的起止,又是龙门廿品的方切做作,少数几个圆笔魏碑,如郑文公石门铭等,笔法拘谨呆板,难得自己性情的加入和笔法的突破。令人可喜可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颜体大字楷书的突破,充满庙堂气又不失活泼灵动,是一次数十年唐楷沉寂没落后的一次集中反弹爆发,极为震撼,而其他经典唐楷书风作品却寥若星辰,偶尔一两件取法欧阳通的作品也很出跳。剩下的就是四不像,试图结合魏碑和唐楷,却是力不从心,救字无门。


6.发现两幅代笔疑似度极高的行书对联作品,立即汇报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放在一起对比,绝大多数评委认为出自一人之手无疑,也有评委认为,可能两人走的很近,经常在一起,出现疑似度很高也是有可能的,暂时进入终评,刘恒主任说得对,最后还有现场测试把两人一起叫来不就结了吗?姜还是老的辣,刘恒老师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他的严谨细腻辨证果敢的学术操守和超高的正确判断率给整个评审过程建立了一个顺利的学术依据。


6.进入作品审读阶段,又挑出错字别字漏字擅改诗文抄袭集字临摹等明显错误硬伤作品达60多件,刘恒主任亲自主持,每件作品在全体评委面前一一验证,重新决定作品的去留。评委们各尽所能,大显身手,个个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尽量不让一个瑕疵在眼前闪过。本人就发现两幅疑似代笔作品和一副擅改古代诗文为自作诗文作品,评委们一致认为极为恶劣,坚决果断拿下。


第四天(5月11日)


1.上午七点半叫醒,八点半准时开评。


2.由于昨天审读淘汰的作品过多,剩下作品未达到入展数,因此要从91件7票得数的作品中,再挑选出6件作品。经刘恒主任提议全体表决通过先采取审读再打分的办法,经过这一轮下来,共挑出了66件作品。最后入选作品定格在266件。


全体评审监审委员鼓掌通过。


3.召开总结会,每位委员都发表感言。


4.评审圆满结束


5.午饭后陆续返程。


几点思考


1.从初评到交叉打捞,再到终评,最容易发生偏差的是哪一轮?相对来说,初评的速度最快,尤其对落选作品的交叉复议打捞,更可以用电光火石四字来形容,稍一犹豫即错过,尤其是大量的中性作品即可上可下的作品最易被略过。而进入终评,作品挂起来打票时,此时,细省作品的时间增多反倒不易错过好作品。


2.最后一轮要八票的作品中选出60余件作品的时候,先审读又淘汰了一批作品,当工作人员把这些审读有疑义的作品拉到评委面前时,很多评委诧异,这些作品怎么能得8票?作品十分粗糙,败笔迭出。虽然这个环节,是审读的问题,但很多评委更希望趁这个机会,把写得差又有明显错字漏字或文法错误的作品拿掉。


2.小字方法写大字,有见拿谢无量简单放大,极为刻板。


3.二王书风再也不再风光无限,集体掩没在明清诸家及汉隶魏碑的海洋中。


4.书法普及已成燎原之势,但提高和精品意识还在路上,尤其对书法传统经典的深入研习远远不够。


5.中国书协倡导的十六字方针:“根植传统,艺文兼备,多样包容,鼓励创新”是当下书坛的指路明灯,各自对照找出差距才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艺文兼备这条,“文”的提高加强真是重中之重,要成为普遍共识。


6.评审中初评环节建议增加时间机制,评委中如果有一个共识,可上可下稍一犹豫时就上,这样可减少最大限度的遗珠之恨。


小结


本届大字展作品最大字为8尺整张写一单字,也进入终评,最终投票被拿下,而八尺整写两字的作品也有十数张,有十分精彩的,可窥见真正大字创作作者的才华,但当代书坛总体大字作品的创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鼓努为力、纤巧无功、扭捏作态,任笔为大等弊病,确实大家一致公认大字是难度最大的书体,大字创作不是简单的小字放大,也不是笔大就能写大字,耗纸耗墨还在其次,对创作空间的视觉要求也好解决,最难还是在于对笔法和情性即“技与情”的最佳“度”的唤起和解决,毕竟历史留给我们可借鉴的大字资源并不多,即便“无过瘗鹤铭”的大字也在径尺之内,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算是所见体量最大数目的大字群了,字径50cm,清杨守敬说:“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淡泊雍容大度,结体奇特斜欹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而行书草书大字作品更是鲜见,宋以前几乎没有,而宋代也就米芾几卷大字行书,真不敢想象把古诗四帖或自叙帖放大至字径盈尺来创作,其难度之更大足让人却步。


关于“榜书”之难,早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就有专章论述,述其有五难:“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榜书由于所占空间较大等自身书体的特点,所以在材料、用笔、结字、心理、身体素质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更需要书家具备从容的心态,广博的胸襟,需要精、气、神、功的高度协同,当然还需要相应的书写工具材料场地等等要求。据史载,擅写榜书者,古代自萧何、蔡邕、师宜官、安道壹而下代有作者,擅写大幅草书者,唐代亦不乏高手,如颠张之题壁,怀素之“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试想在数十间的长廊做书以致满壁纵横,该有多大的尺幅!李白有“一行数字大如斗”的描述,是讲字之大小要用斗来形容,可见作品之大。遗憾的是,唐人在粉壁之上所书之大作早已烟消云散,妙迹终皆不传,盖其迹多于门墙粉壁,难以久留也,无限遐思,只能由后人想象了。至于摩崖石壁,人迹罕至,又攀援不便,亦不常见之,故宋之黄山谷发出感慨:“大字无过《瘗鹤铭》,而置《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于不顾,良有以也”;晚明王铎、傅山、徐渭的巨轴行草以大尺幅作品见长,给这一时期的书家张扬个性提供了极好的舞台,此一变也。然明清巨轴制作,长亦不过丈二,而单字字径亦不足盈尺,因知古人所书终受限于实用。又古来之榜书,遗迹能见者,字体多做楷隶,行草书极为罕见,长篇字数更是稀有;近现代公认写大字海内第一非沙老沙孟海莫属,阅读沙老一生的书法创作历程,就知道他写大字的成功是多少常人不敢想象不可企及的艰难,还有当代大字草书独步书坛如王冬龄教授屡创新高,不管在单字还是巨幅大草作品均为当代一个高峰,其大字草书诚如张爱国所言:“虽字大而不懈,虽体狂而不散;闪展腾挪随笔之所运, 手眼身法唯书之所势,是故其笔力之矫健、结字之奇变、章法之烂漫, 若书小字般擒纵自如,意到笔随,正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也”!


前辈之于大字书法的杰出巨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强而美好的参照,唯有不懈努力攀登精研,方不负时代赋于我们的大、雅、正的新书风,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期待一个大字书法盛世的到来!



全国第二届大字展评委     陈胜凯


1970年生,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评委、学术观察员,全国第四届草书展监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