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展赛征稿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揭晓(公示名单)
详细内容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揭晓(公示名单)

时间:2018-08-29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获奖名单(共20人)

一等奖:(3人)

升(天水)     林海东(庆阳)

治(武威)

二等奖:(6人)

闫建洲(嘉峪关) 张先宋(定西)

张旭瑞(天水)     石(酒泉)

潘晓晖(平凉)     澎(陇南)

三等奖:(11人)

赵永成(金昌)     王成(兰州)

马立武(庆阳)     欧阳前林(兰州)

吕道君(金昌)     刘建祯(张掖)

董小宁(庆阳)     张武杰(庆阳)

刘淑梅(兰州)     刘小龙(平凉)

常  露(定西)

附4: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入展名单(共233人)
兰州:(37人)

张美辰     张建飞          马宏伟     张自旭

王进杰     吴玉花     干凤婷          王锐强

王振华     王秉章     吕光辉     王浩旭     

杨想军               李子珩     任继军

姚玉炯     李松山     高立栋     米建文     陈凌菁

康士平          朱登国          杨晓军

段军萍     王建国     余斌斌     胡建刚     旭 

李步宁     尉姣洁

平凉:(21人)

庞学虎     杨建春     董小平     吴少文     张婷婷

杨军强     李振峰     陶方博     金文彬     马堆荣

白雪瑞     杨文卿     吴仁全     梁兵兵     刘东郎

     马晓宏     柳殿峰     杨宽明     崔明学

白银:(15人)

黄静林     卢国雄     陈尚诗     王高志     高俊杰

孙莉姮     陈秉乾     李自刚          张天琦

何定军     孟军学     李百成     刘虎林     宋继华

陇南:(20人)

王虎强     赵志雄     刘玉龙          郭志伟

蒲明明     焦福维     谢俊成     陈浩荣     彭养育

赵吉平     朱彦杰     王自强     吕建斌     潘晓泽

满正人          田晓勤     杨彦彬     尚新元

天水:(21人)

许志荣     马小龙     赵志强     汪晓东     苟树有

王继虎     邵子枫     赵世峰          车念平

王鹏辉     马太平     刘玉璞     张存禄     

董智勇     陈耀东     田培峰     张永军     李文忠

李昊轩

庆阳:(40人)

张俊峰     郭宝军     王望周     李成城     刘树凯

               李汉峰     薛梅杰

史纪鸿          刘颖宏     贾志刚     张珺霞

范新厚          马克新     左廷鑫     俞清铧

刘艺鸿     贾运全     米进杰     刘建立     杜生昌

王丽娜     安文静               吴小芸

郭云鹏          段建华     马先军     亮 

朱宏亮     张若彤     段东军     郭承涛     徐喜旺

定西:(30人)

侯国强     杨彦荣     张定柒     张丽娜     张伟刚

     崔斌斌          张云强     

李国军     姚永峰     刘国顺     李渊陟     史炳文

刘国玺          杨世春     李亚东     陈子强

任存军          年爱武          康小娟

廖建军          王新凯          李彦文

张掖:(8人)

     何正林     陈志逸     刘智德     张振虎

左艳佩     李鉴峰     

武威:(7人)

李有峰          安文喜          陈守阳

李峰年     李平文

金昌:(6人)

祁培名          王君明     岳金川     王兴奎

徐兴杰

酒泉:(19人)

赵鑫贵     贾永红     王秀玲     裴建军     殷秀梅

赵永甲          孙彦芳     祁志祥     李怀武

王玉荣     吴晓琴     高慧蓉     樊雯瑾     阎丽霞

樊宏康     陈爱梅     张艳芬     马鸿国

嘉峪关:(3人)

支瑛洁     颉江泊     高国仁

甘南:(1人)

王鹏智 

其他:(5人)

郭芳忠(广东)     焦永堂(内蒙古)

李军武(新疆)     亮(河北) 

张  强(北京)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名单


任( 1名 ):林

副主任( 5名 ):陈扶军          安文丽

副主任( 5名 ):翟相永     王青彦

秘书长( 1名 ):赵玉民

委(15名):刘满才     杨清汀     何胜江

评一委(15名):     张慧中     陈永革

评一委(15名):贾得梅     严文学     张万胜

评一委(15名):     陶耀文     赵山亭

委(15名):     王怀罡     陈新长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监审委员会名单


任(1名):李燕青

副主任(2名):张存学     

委(5名):安     陆乐人     田爱平

委(5名):李良云     张怀江

评审现场采访

编者按:    

甘肃省书法“张芝奖”是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共同主办,甘肃省书协承办的甘肃省最高书法专业奖,也就是甘肃的“兰亭奖”。自奖项设立15年以来,“张芝奖”在甘肃和全国书法界持续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参与度和较高的影响力。

本届评审设立了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评审委员会和监审委员会,制定了严密的评审流程、评审原则、评审委员守则和监审委员守则,充分做到了阳光评审、公正评审,选拔出了一批创作实力强劲的书法作者,由于评审严格,有很多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作者的作品遗憾落选。为了答疑释惑,倾听评委的现场感言,我们邀请了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协副秘书长、本届“张芝奖”评委黎明对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进行了简短的采访,现予以发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各位评委的解答,更加有助于我们在书法创作中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也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作为甘肃省最高文艺大奖书法奖“张芝奖”的尊贵与神圣。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协主席     林 涛:

甘肃书法“张芝奖”是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共同主办,省书协承办的甘肃省最高书法专业奖,全省上下都非常关注。首先,我借此机会,代表省文联、省书协向各级领导对“张芝奖”活动的关心、帮助与支持表示感谢!向全省书法作者的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表示感谢!向各市州书协和各位评委、工作人员、志愿者为“张芝奖”活动的积极奉献表示感谢!向全国各新闻媒体为传递正能量、报道“张芝奖”表示感谢!

“张芝奖”是在我们甘肃省书协第二任主席、中国书协顾问张改琴同志的倡导、筹备、亲自主持下设立的一个最高的书法专业奖项,至今历时15年,已举办了五届,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有专业高度、有创作才华的书法家,前几届的“张芝奖”入展或获奖作者,很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书法家,有的已成为各市州书协主要负责人或全省书法界重要的中坚力量和代表性书法家,有的已经是我们今天“张芝奖”的评委。

第五届“张芝奖”从今年3月份发布征稿启事至今,整整半年,共征得稿件3100多件。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打造“书法陇军”系列工程中,在这个大阵容创作团队的人才展示和选拔中,“张芝奖”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凝聚力是强大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本届“张芝奖”亮点突出、优势明显,整体水平较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投稿量大,创作队伍也在壮大。截止到7月6日,我们共收到全省各地各行业书法作者的书法作品共计3190多件。其中,行草书作品1552件,楷书作品697件,篆书、隶书和篆刻作品930件。

第二,投稿作者年轻化、专业化,50岁以下的作者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小就接受专业培训,跟专业的老师学习,这个年轻的队伍非常有潜力,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不走弯路,这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书体比较全面,取法多元、风格多样。为了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初评时,按照每个评委的专长,我们把评委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设立组长1人、组员3人,监审委员1人,志愿者5人。我们用条例和制度对每个评审委员和监审委员制定了较为详尽、严密的工作准则,以便确保不同风格取向的好作品不会被遗漏。

第四,一个非常可喜的局面就是取法简牍、写经艺术风格的作品明显增多,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倾向。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文化繁荣的大好局面在我们书法的创作队伍中体现得比较到位。甘肃各地各行业的书法作者为书法创作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向经典学习、向传统致敬的精神可圈可点,让我们对每一位作者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书法陇军”的阵容庞大,老中青梯队形成了一个继往开来、传承有序的书法链条,以甘肃简牍和写经为特色的甘肃地域书风逐渐突显,甘肃简牍、写经书法品牌创作已初具规模。

在此,我热烈地祝贺各位入展和获奖书法家取得的优异成绩!祝福全省所有的书法家、书法作者艺业精进!创作愉快!家庭幸福!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初评楷书组组长、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安文丽:

这次楷书作品近700件,总体水平普遍高于上届,书体相对丰富,形式多样,以素雅为主基调,充分展示了我省楷书学习研究的最新水平。

从来稿的作品种类看:魏碑楷书占有绝对优势,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相对来说风格比较多样,但缺少雄浑厚重的大字作品,中楷虽然精彩纷呈,可风格接近,有独特味道的作品甚少,甚至有的对魏楷笔法和气韵理解有偏差,一味追求刀刻斧凿的痕迹,却显得生硬机械,甚至有的点画狼藉。唐楷方面,大家的审美疲劳感还明显存在,虞世南无人问津,柳公权已无踪影,关注度最高的是褚楷,但和魏楷相比精准度和变化还有所欠缺,入展率相对普遍偏高,但获奖的比例较少。欧楷的关注度倒是很高,作品数量不少,可基本停留在初级临摹阶段。小楷突出的是写文徵明、王宠,以及《灵飞经》一路居多。

这次楷书评审中最大的亮点是:敦煌写经的比例明显提高,但大多致力于形式的复制和色调的仿古上,如果从原生态遗迹中去提炼有价值的书法本体元素,也许会更有意义。加上小楷的特点主要以精工、清丽风格为主,率意、萧散风格的欠缺。关于唐楷、颜体和褚体的情况差不多。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初评行草一组组长、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陈扶军:

这届张芝奖作品整体水平非常好,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我觉得这不是哪一个人能办得到的,这是甘肃的几代书法人引领咱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了一个正确的食古之路。看看这次张芝奖的入展作品,有文气了,有古人了,有来龙去脉了,有正大气象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次隶书楷书的投稿量还是挺大的。甘肃大地,茫茫戈壁,写碑的多,写苍拙一路的隶书多,这就比较符合我们甘肃的地域特征。草圣张芝虽然是甘肃的,这次展览,写草书的反而不突出。作者取法的路子还是很多的,我发现有两张写八大的,还有两张写颜真卿的,写得非常好,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作品。

不足的地方也有,重复的地方太多,就是抄袭的感觉,直接从古帖上或我们熟悉的作品上扒下来的,有的照着别人的写,把字都写错了,有一幅行草作品中的“台”“堂”就是写错了。还有,小字作品粘贴太多,花花绿绿,我们尽可能要杜绝。所以,我们的评审,就是要规规矩矩写字,写古人、写有传统的,可能写得还有点弱,我们依然要鼓励。把那些做旧的、粘贴、拼接的,完全搞成了印刷体的,比如有几幅楷书,黑底白字,这些我们一定不能提倡,以后还要杜绝。作为评委,我们要倡导一个方向,要有一个审美方向的引导, 就是引导大家往哪个方向上去写,这也是考量我们评委眼光的问题。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初评行草一组组长、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王青彦:

今天评审了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的作品,很是令人高兴、令人欣喜。从征集作品的数量上看,我们的书法队伍越来越壮大,从作品质量上看,整体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精品迭出,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很有潜力、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形势喜人。由于作品入展数量有限,有很多比较精彩的作品也只有忍痛割爱了,这也是令评委很为难的事情。

从落选作品来看,出现这么几种情况还需要各位书法作者努力去改进:第一,有一部分作品基本功不扎实,作品没脱俗。第二,浮躁气重,硬伤多。第三,还有部分作者盲目跟风,无所适从。第四,书体扎堆、取法面不够广。我相信,在省文联、省书协的领导下,甘肃书法一定会从书法大省迈向书法强省的。

第五届甘肃省“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初评隶书组组长、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尚 墨:

从张芝奖初评出来的近500件作品来看,给我的感觉整体水平比上届有了进步。就隶书组来说,面目、风格比上届有很大的跨越,跟时风的少了,深入传统的多了。最明显的有两个特色:

第一、守传统;第二、对简牍的创作借鉴了传统汉隶艺术。

我一直有个观点与大家探讨,就是把隶书、篆书、楷书写得端庄,四平八稳是比较容易的,要把隶书写“活”是很难的,草书要写“静”更是很难的。

就我的理解,写简牍的作者还是要十分用功汉隶,你的简牍作品才能走远、走深、走高。要不简牍由于材料和书写性的限制,简牍里面的厚度还是不如传统的汉隶,要达到一个真正的高度我认为还是个难题。

我想,写简牍还得结合、借用汉隶,反过来讲,写简牍的作者要必须关注、研究篆书,也需要借鉴、学习其他书体。这样,基础打得扎实,你才能把我们倡导的简牍写得更好,如果不这么往深来做,你的简牍作品就会出现漂浮、不沉着了,就会昙花一现。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初评篆书篆刻组组长、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翟相永:

本次张芝奖的篆书作品和篆刻作品较往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的进步。篆书作品在取法上从甲骨到清代都有,但更多的偏向于清代邓石如和吴让之,一些金文类作品临摹当代人的较多,对传统的深入不够,线条无力,用字不当,错别字较多,有待作者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篆刻作品有近百件之多,整体的篆刻水平都提高了,路子正、取法广,在印屏的制作上也有改进。但问题也不少,有些印泥不好,边款拓的不好,还有入印的字有错误等需要以后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