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展厅 >>静水流深——李逸峰书作展(网络版)
详细内容

静水流深——李逸峰书作展(网络版)


4、

 

文化哲学视阈中的当代书法文化观照

李逸峰

内容摘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当代书法艺术、书法文化作出反思,关注现代文明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文化,如何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书法文化正遭遇深刻的危机,但这种危机可以通过自身模式的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与理性文化模式的对抗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哲学  书法文化  模式  现代化

文化哲学是文化学研究同哲学研究交汇的产物。以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的兴起时间并不长,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卓有眼光的思想家才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人类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层结构,即文化层面。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最深层的、最重要的内蕴或制约因素就是属于文化层面的深层结构。书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在当今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属性的同时,适时调整其文化模式,应对深刻的文化危机,顺利实现文化转型,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作用,都要求我们做出文化哲学的思考。

一、书法文化遭遇的危机及其根源

文化哲学“转向了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和同人直接关联的存在,注重于发挥人的自我创造作用;它从追求永恒的终极真理的理性认知哲学,转向突出价值功能的真善美统一性的哲学;它从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贯注以理解为标志的人文精神;它从追求绝对一元化的整体统一本性,转向注重个体为本位的多极化、多样化特征。”有学者认为,文化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人的存在与生存予以关注与研究,即关于人的解放问题。“当代文化哲学的特征应明确加上‘人的解放’”。文化哲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哲学,研究文化最终也是为了研究人的哲学。文化哲学的兴起、主要是人的问题导致的。毫无疑问,人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问题,如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形成是因为文化的转型,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伦理道德的失衡、精神家园的危机等,即人的存在与生存问题发生了变化。中国书法遭遇的危机其实质就是文化危机。

一个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充足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开始经受由自身造物的统治而产生的异化状态,因此而陷入了深刻的文化危机。文化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成为现代哲学的最重要的表现形态。客观地说,作为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正面临着不容回避的危机。文化问题的突出与文化哲学研究的深入也正与人类所经历的重大的文明转型和文化危机直接相关。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渗入,科技革命的展开,中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而集中于文化层面的矛盾冲突也日渐明显。科举制度的废除给汉字的实用性书写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断裂和打击,这直接影响了汉字书写文化的继续发展。早在五四时期的汉语拉丁化运动,企图从根底上对书法文化进行抽取和剥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汉字虽然步入了现代语言表达的正规,获得了自己的合法身份和地位,但诉诸生理(手是这一生理的执行者)的汉字书写日渐退出历史舞台。如此众多而深刻的变革,直接导致书法文化身份的丧失,文化属性的动摇。然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理应获得自身的地位。这种深深植根于东方文化根基中的文化模式,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理应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自身的文化作用。而最为紧要的,莫过于适时变革其文化主题,调整其文化模式。

二、书法文化面临着深刻变革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书法所涉及的文化范畴,所标举的文化主题,所形成的文化模式,都已深深积淀于中华文化的母题中,对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审美特征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剧烈冲击,这一切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继续发扬优秀的书法传统,让书法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是我们当代人必须思考的课题。

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它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凝结的结果。具有稳定性的生存方式——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生存于这一文化土壤中的个体就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文化就像血脉一样构成人存在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变迁或转型总是最具影响力的深层变革,因为它代表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现代文化哲学正代表着对人的深层文化本质及其变迁的自觉的理性反思。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中国书法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和独立的人文精神。自有汉字的那一天起,先民们就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字产生了信仰与崇拜,历代多少关于文字创造与构造的神话故事,无一不反映出祖先在文化的渊源进行不断求索的思想和精神。五千年文明正是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模式中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一直延续到现代化的今天。即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汉文化深厚的基础,极大的包容性,让一切外来文化都难以自持。书法文化在当今社会,应该说依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说,汉字书写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圈的本源性文化,对其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可以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能触摸到书法文化跳动的脉搏。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书法文化在走向式微。

一是传统书法文化主题在今天的过时。如前文所说,汉字书写尤其是毛笔书写日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曾经长时间以“身、言、书、判”作为选拔人才的取士制度已经一去不返;发达的现代传媒体系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书法也已不再是文人雅士的必备的休闲模式。于是,书法文化不再是人们生活主题的一部分。书法文化自身主题就应该做出必要的调整。

二是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形成。有人认为,书法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已经日益淡出,是否要将其艺术性的特征彰显出来。当然,这种想法很好,很理想。但事实上书法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进而建立起现代的艺术学科体系,恐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实践。毫无疑问,书法艺术直至今天还是深入人心,尽管我们的古人只是将书法作为文人雅事、余事,但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艺术的家族中似乎可以接纳书法这一古老而新兴的“艺术”。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书法艺术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现代学科建设中,很多大学将书法设置在艺术学门类之下,成为隶属于美术学的三级学科。但尽管如此,书法作为艺术的特征并不十分明显。更可怪的是,当代艺术家们在并不完全知晓书法文化的真正主题与内涵的情况下,对汉字书写任意肢解,借助书法之名,聚墨成形,任笔为体,割裂书法的文化传统,玩弄中国的笔墨纸砚。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文化。但是否在真正发扬和发展中国书法文化,是否有益于书法文化主题的现代性转型?好像还没人拿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出于对书法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很多学人尝试着改造书法主题和模式,试图使之朝艺术的道路上转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书法作为艺术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形成,只强调书法的艺术性特征,也将遭到不少人的反感。即使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立于艺术门类之中,也未必就利于整个书法文化的发展。

三、书法文化模式与现代化

书法文化面临的危机导源于现代人类文化的大背景,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即一种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于文化哲学有自己的见解,她指出,“当我们回顾一代人以前的文化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改观的程度,有时甚至意识到我们最熟悉的行为的改观。至今为止,这些改观的发生都是盲目的,我们只有通过历史的回顾才能确定这些改观所产生的后果。”对于书法文化的转型,是时代的必然,至于这种文化转型的力度与过程,好像确实是盲目的,自发的。我们能够认识到书法文化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历史的形态,它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后,又面临网络时代来自于技术层面的冲击。可以说,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模式已经从文化的根基与技术的表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解构,我们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估量这种解构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我们想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思考书法文化的未来走向,我们就不得不就书法文化的模式着眼,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

譬如从人类学的层面来理解书法文化,我们应该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意识,将书法文化的传承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加以继承与研究。书法已经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是有待于我们去继承、发掘和研究。书法在历史上曾经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是否依然可以注入新的生活内容,在新的时代下,能否赋予书法以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一个老而常新的问题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书法文化不继续自觉推进,不遵从人类文明的先进模式前行,就有与时代脱节的危险,就必将蜷缩于历史的角落蒙受尘埃。

譬如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书法文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书法在理性文化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文明中有其自身的价值。书法的艺术性功能在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发挥其有效的精神调节作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日益加深的人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困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严重破坏等,开始展示出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精神的内在缺陷。人类理性的与创造性的文化模式依旧凭借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展示其自身的力量,但它同时也陷入了深层的文化危机,产生了难以调和的文化冲突。于是,便有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批判和生态哲学对理性文化的反抗。书法文化能否顺利进入后现代,能否担当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批判和生态哲学对理性文化的反抗之重任,我们暂且不做理论上的探讨,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书法文化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回归的今天实现自己的转型,不是基于传统型的书写模式与创作模式,而是深入到包括西方文化艺术在内各种文化,都可能将书法文化作为其获得生机的元素加以利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汉字文化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汉字书写文化作为这一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一定会得到新的关注,获得新的利用和新的发展。

书法文化虽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但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现代科技日益进入书法文化的范畴,书法文化借助现代传媒进行着有效的传播。所有这一切都将改变书法文化的生成模式、传播模式、教育模式与研究模式。至于这些模式如何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正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模式的改变,是书法文化传承的动力之源,也是持续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现代商品经济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社会,形成了充满危机的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人不再生活于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社会里,“由于人失去了他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的固定地位,他也失去他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他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目的感到怀疑。”书法文化是人的文化,而不是物的文化。书法文化是和谐文化,是综合了认知理性、价值理性与审美理性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在书法文化中,能让我们感到人自身的存在,在书法的世界,人感到了“世界是有边的”,人类是世界的真正主体。人的价值也完全可能在书法文化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四、结语

当我们从文化哲学的视阈去审视书法文化时,我们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看到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价值。书法文化既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又注重以个体为本位的多极化、多样化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并不赞成将书法单纯地作为一门艺术来理解,只强调其审美价值。之所以称“书法文化”,而不单称“书法艺术”,原因也正在此。书法文化因为多层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触及到文化的深层,融汇了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我们就应该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其价值。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下作多维度的探讨,既认识到其在文化冲突中所处的地位和危机,也把握到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其自身的优势和有利形势;研究书法文化与当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成与传播模式,厘清书法文化传承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联系,都十分必要。书法作为全人类的文化,不应该蜷缩于历史的一隅,我们有责任在现代化文化转型中为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