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杂谈 >> 杂谈 >>陈忠康:我的临摹心理学(含上课视频)
详细内容

陈忠康:我的临摹心理学(含上课视频)



杖藜出品·陈忠康临诸帖


1526437863724003.png


1、谈个性


一个人不要以为一开始就有个性。

一个人的个性是来自于他的文化修养和认知。修养认知不高的话,出来的个性是没有用的。一件书法的笔墨里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心性才情高低。



2、谈有创造的前提


古人说书为心画,一张字写出来,作品里面的可以看透作者的内心世界。

只有人做到什么程度,一个人修为到什么程度。写出来的字就是什么程度,这种才是有意义的个性有意义的创造力。


书法最怕就是思想结壳,进入一个壳里面就打不破了。所以在学书的过程中眼界是要开放的。在这种前提下再去学技巧,学笔墨,才会有所突破。


image.png

▲陈忠康临《寒食帖》


3、谈临帖像与不像


每一个人对字帖的观察能力实际上都是有偏差的!

很多人认为自己临得像的话,实际上可能临得并不像,只是看起来有原帖的字形而已。所以要深入地观察字帖,因为每个人的眼睛也是有欺骗的,不仅你们会是这样,我也是这样的,不断的经历当中,有时候以为自己写得很像了,实际上根本不像,别人就会给你指出哪里哪里不像。

这种不断临帖的过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就是你的字平时有一种自己书写的习惯,字帖的字也有他的一种书写习惯,他的一种字法、笔法去改造你原来那种书写的方式。改造的肯定是原来那种不好的,越来越学得像,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一个被动的,但到了真的学得像的时候,又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过程了。

我觉得我们平时的临帖过程中,如果临不像,肯定是还有某些方面的东西没有理解到,你的视觉观察有偏差。你临得很像,可能你就是理解到了。



4、谈如何在临帖中提炼自我


有一种现象,就是他临帖临得很像,就是自己不会写!

他可能理解到了,但是他没有衔接好,就是他的那个自我跟字帖没有连接好。这就是为什么存在很多人临帖临得好,到自己写就一塌糊涂,根本用不起来 。

那么从临像,入进去以后,到了一定的阶段,到了一定的层次,具备了某一种功夫,实际上是要写不像的。因为就是说,你不能永远是做别人的奴隶。



5、谈如何让书法中的自我完善起来


一旦你的自我上来之后,一开始你的自我可能是弱的,经过古人的改造之后,你有了一个合理的自我,你这个合理的自我足够强大了之后,再去吸收古人的话,这时候你可能就是以这个自我作为一个中心,然后再去临摹,可能就会临得不像了。比如说我们历史上,像董其昌,他是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临摹的,他临摹一辈子,他早年可能也有临得像的一个阶段,但是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话,他是似乎像古人,但是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面貌。


像这种方式,赵孟頫也是这样的,他也是不断地临古人,临《兰亭序》,但是临出来也都是自己的味道。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古代的书法家也是一种办法,他们是一辈子临帖的,王铎也是这样,何绍基也是这样,但是他们临帖也就是创作,是他们自己的。这是一种书法家。


有一种书法家,个性很强。他从来就是拿来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的自我意识很强大。那么像董其昌那样用吸星大法一样,什么东西他都去吸过来,然后进行融合,看到什么货都想去收藏的。


image.png

▲陈忠康临《祭侄文稿》局部




6、谈临帖的心理变化


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1、(起点)对象--看(观察)--体会用笔--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2、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3、再一次轮回,不断的试错


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个。

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因此,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



7、谈吴昌硕一类书家


那么还有一种人,他就是守住自己地盘的,以自我为中心,找到一个点,然后全面突破。比如说近现代很多人就是这样,像吴昌硕这些人。吴昌硕的话,你说他学过什么东西啊?画画他也很迟,早年可能练过书法,书法他练过什么?“二王”也没练,楷书也没看到他早年写得很好的什么字,一开始也就是很野的。但是他就找到了一个《石鼓文》,一下子切入。他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写一点杨沂孙那样的字,当时的流行体。

这种人就是自我意识太强大了,忽然一下子就从《石鼓文》里面化出来了,当然他们这种人的全面修养还是很厉害的,比如说吴昌硕的诗作得很好,还有他的性情、眼光、天份,都是绝对一流的。那么这种人就是需要一个点,比如说吴昌硕就是找到了《石鼓文》这样的一个点,把他的全部的美学的观念,都从这里化出来,这时候他的行草书、隶书什么都上来了,画也上去了,他的画大概是五六十岁以后吧。

这又是一个路数的,像这样的路数呢,近现代以来是比较多的。就是以自我主动性很强的那一种,对什么东西都可以是拿来主义。

image.png

杨沂孙



像肖文飞老师现在就是这样的,这个我很佩服的,一拿来写出来就是自己的,这个很厉害。当然了,这种路字不适合于初学者,我是感觉,这类书家是前面要不断地摸爬滚,有很高的见识以后,有很高的自我,也就是说,你的自我是对的,这种情况下你去走这个路子这么做是可以的。而现在很多人,他们很偏激,什么都没有,基础也没有,眼光见识也没有,一意孤行,这根本不行的,那种人就是偏执。



8、谈追求个性的误区


还有过早地追求自己的一种个性,什么创造性,这个是很骗人的。当代书法那些追求个性风格面貌的里面,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十九十九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所以,反过来说,就是怎么样呢?通过我们去学古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让你“入进去”,先去学比较传统的。

因为上面说的那个路数对大家来说是不保险的,我们要先入古,然后某一种程度上面去消灭自己,把自己先腾空,那古人才能装进来,一律地以古人为师,这样你学的东西才能多,才能进去得深。



9、谈年轻人如何主攻一贴


我们纵观现在年轻人有一些比较出来的,尤其是国美体系的那一些,他们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一,他们入古入得很深;第二,他们选择的“点”,比如说大家那么多人都写《书谱》,他们能写出别人都写不到的东西,写得比别人都深。实际上,当代你学某一家某一贴,只要写到别人基本上都写不出来的时候,你就是当代名家了。随便拿一个帖学哪一家,只要你学到,比如说学欧体,在当代没有几个人能写得过你的时候,你肯定是当代名家了。这个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挺简单的,这个方法你掌握了的话,比如说你学一家学一派,通过几年时间,你就可以完全掌握他的那套写法的,不是那么复杂的。

像那些年轻人,二十几岁,他们学“二王”,学楷书比如欧体、颜真卿等等,学几年,可能就学到别人写不过的地步了。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因为这毕竟还是处于模仿,当代的书法大家大部分都还是处在一个模仿的那个阶段,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模仿也可以说是书法的一个特征吧,书法是从模仿开始的。现在很多大名家,也只不过是在学个米芾,学个苏东坡,然后完全按照他们的那种态势改造自己,改造得比较成功,能够运用出来的,这样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



就是速度问题,是形能否准确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不注意。临摹的话就看你临什么、绝不一样,个别对待,结合性情选择。笼统的说,少年时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快才反映活(即脑袋好用,手听话),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难的动作,要有意思训练这个,当然也应该会慢 。年纪大了,就比谁能慢下去了。我怀疑少年时不会快写而老了能慢写好的人,也怀疑老了还在拼命快写的人会写的好。



10、谈临帖的形和神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临摹的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