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杂谈 >> 杂谈 >>鞠稚儒|如何让元朱文篆刻作品更有金石气、不媚俗?
详细内容

鞠稚儒|如何让元朱文篆刻作品更有金石气、不媚俗?


鞠稚儒:篆刻字法上的取材完全来自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对古文字的掌握,取材并不是说要取小篆或大篆或金国文字叫取材,而是取你心目中你自己对古文字锤炼之后的那个“材”。

是否目前的展览中元朱文有正在淡化工稳路数的倾向?

这是替古人担忧啊,没有,我认为没有。任何艺术形式,大家的艺术取向,都顺其自然。虽然有优劣、高下之分,取舍、淘汰之别,但是它存在,必有道理。而且元朱文印淡化的现象并不在展览中,也不是在任何竞技中。展览是个新生物,并不是滋养艺术本体的一种方式,而且有些展览确实是淡化了艺术本质,而不是元朱文印在展览中有淡化工稳路数的倾向。这位提问者搞反了,好像一切的追求都是为了展览,好像展览在左右一切。展览只是我们展示自己的一种平台、一种方式,对艺术本身的追求是我们自身的行为,如果你不关注展览,如果没有了展览你就没有了艺术了吗,如果以后取消了展览你就不再从事艺术追求了吗,如果还有艺术追求的情况下,难道你就不刻流派的了,不刻工稳的了,不刻写意的了,不刻大气的了,不刻你心中的那方印了吗?我觉得不是的,这位提问者内心有迷茫,他是透过展览看出了艺术界的一些现象。我觉得它并不会淡化,而是正在洗礼,是正在通过展览这种形式工稳一路不断地在人们心目中建立高的地位中的一种升华。我喜欢春雷后的第一声,任何东西在崛起之前都饱含着孕育的力量,我不能说我喜欢元朱文,我就认为它多么高大上,但是起码我觉得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并存的,我们不能偏激,如果有一天工稳、细致一路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也是我本身担忧的一面,一定要所谓的百花齐放。就像我们人一样,今天咱们坐在这的人,咱们可以说心有向往之,都有共同的理想,大概相同的追求,但是千人绝对不一面。

元朱文刻出来容易,但使作品更有力量难,如何才能让作品更有金石气?

提得好。但是首先元朱文印刻得不容易。如何使作品更有力量感,这个同时和你的刻石方法有关系。首先我们在刻制过程中线条尽量要陡、深,这样它钤盖出的效果就少了些印泥泯灭线条的可能,不会臃肿化、疲软无力;另外一个,什么叫金石气呢,在生活中,经常有人不称我为篆刻家,人家说我是有名的金石家,这个概念上就错了。篆刻家和金石家是两范畴。金石学是一门学科,邓石如的“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概念就是从金石学中吸取了营养,从而形成一代宗师。它给我们后来的篆刻者、篆刻书写者提供了无限遐想和学习的空间,这个是金石学的作用。后期金石学包含了很多古文字,我们在篆刻中用的都是古文字,都是篆字,所以说从金石学这些拓片版本中我们吸收了很多新的字形,丰富了我们以往秦汉印中的营养,形成了流派的后续、再发展的空间。这个就是金石学和篆刻学之间必然的联系,但它们是两个学科。那么怎么让篆刻中更具有金石学的气息(简称金石气)呢?这个说白了,还是要多在金石学中多探求古文字的营养,包括新的字形、结字方法、用笔方法、节奏感,使之转移到我们的篆刻创作中,这个就叫金石之气。有些人错误地理解金石气就是在篆刻中把印面搞烂,把古代的剥蚀、风雨留下的痕迹、人为破坏之后的结果,面目斑驳,甚至狰狞留在我们的印面上就叫金石气。他看到的金石作品中的斑驳,以为这是金石气,这是完全脱离了我们的本质。总之,金石本身是一种学科,我们要把这种学科的风气搬到我们的印面上,使篆刻具备金石气。

王福庵细朱文的刀法是怎么样的。还有就是细朱文应该怎样更好的表现线条的“质感”,怎样才能不俗不媚,不纤不巧,还有就是对雷同笔画的处理应该注意什么。另外,学习元朱文,应该以哪派哪家的印风为主,在书法方面,应当学习哪些字帖比较好?

在书法创作中,如何避开雷同的笔画。比如说管俊的楷书,我看他里面都是雷同的笔画,如果没有这些雷同的笔画,我就认为很不和谐、不协调。正因为这些雷同的笔画,才形成整个印面的均衡,才形成你印风的特点。那么王福庵细朱文印的刀法是怎样的,其实我个人认为他没有明显的所谓的个人的刀法。王福庵朱文印大概有两种印风,一种是带有赵次闲式的浙派朱文,使之程式化、光洁化,具有实用化,用刀方面基本以实现一部分的浙派切刀为主;另一种是表现地很零碎的切刀的刀法。这跟他刻制的方法有关,他一般是躺在躺椅上刻印,我觉得他没有过多表现刀法,他更多表现的是篆书书写和线条的力度,这种笔情墨趣的内涵。我想,真正到这位老人离去的那一天,我想他都不一定总结出他这辈子刻这类印的刀法是什么,他想表达的是文字本身的篆文之美,他没想到他要用怎样的刀法。如果你想要达到某种效果,你必须得使用一种不自觉的方法。我每天吃饭,用筷子的方法都不是百分之百一样,我的姿势、我握筷子的高度,我面对不同的菜、我夹的方法、力度、高度都不一样,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饭夹到口里,我不会总结出我一定要用哪种执筷的方法。所以我通过自我的实践,我不太会总结条条框框的方法,在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目的要清晰,要的是什么很重要,然后通过个人的表达方式去表达。

学习元朱文我们现在似乎走进了某种定式,大多数都以近现代为主,学习王福庵、陈巨来,学习唐宋朱文这些,我觉得真正的元朱文也不一定。如果你的书法过关,具备一定高度的篆书功力,可以把写篆书的文字拼在一起刻成一方细朱文印,把篆书书写中的起笔、圆头、收笔的柳叶去掉,变成标准的细朱文,那就是一方很好的细朱文印。你需要的是在篆书的字形、篆文的取法上不断地给自己加营养,不断地找自我的感受,打开心胸、放开笔法,那就是你的篆书;然后把你的篆书搬到印面上,去掉书法明显的印记、书法特性的痕迹,那就是标准的你个人的细朱文印。所以说在哪家哪派上没有定式,如果我是一个真正的初学者,不具备书法的功力,那么我们就照猫画虎,比如说我们学学王福庵、陈巨来等印学大师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找到刻细朱文的方法、元朱文的一些基本特性。

书法学习哪些字帖比较好这个问题,要根据你的印面来说。你如果刻的是工稳一路的印风,那你的字帖就不能选《毛公鼎》、《散石盘》。你刻了一方细朱文印,边款用《散石盘》的方式去刻,那肯定是不搭调的。那么你就在经典的书法范本中选择与你印面取法气息相对应的范本就可以。不管你选的是什么,只要是经典就可以。

有人讲学篆刻,必须先练好篆书,篆书好篆刻才能刻好,您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在刻一方印章时,其中篆书与篆刻各占多少比例?

这个观点对,但有个前提,篆书要好,也要在篆刻上下足了功夫,那么篆书好会让你的篆刻更好。在刻一方印章的时候,篆书和篆刻各占多少比例,这个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这个时候只有艺术化的总结、艺术化的升华和提炼;但我知道篆刻有篆刻的要求,你只要不是用印石、刻刀表现篆书就可以。不能把你写的篆书丝毫不爽地在印石上表现出来,但是写稿的时候可以,写稿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毛笔写在印面上,然后进行刻制,进行进一步的篆刻化就行了。我最近刻的一方朱文印,我觉得就是我篆书和篆刻很好的结合,但是我把它篆刻化了,我用的线条是玉箸篆的方法,基本上粗细相似,这是我的一种尝试,但是我在细节上进行了残破,加进了一些封泥、砖瓦的特性在残破之中,使之篆刻化。我表现的是我的篆书,但我把它篆刻化了,它的比例如何把握呢?就是观念上对艺术的确认就能把握住这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