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培频道 >> 教育动态 >>中国书法史上的 亚圣颜真卿(上)
详细内容

中国书法史上的 亚圣颜真卿(上)

中国书法史上的

  亚圣颜真卿(上)


于钟华 讲解

希    夷 整理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亚圣,王羲之是老大,书圣;他是老二,亚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一组相对应的关系,亚圣对于书圣而言。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组宏大的关系,亚圣是孟子,孟子所对应的是孔子,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我们讲王羲之与颜真卿的关系,这里面一个比较的基点是什么?一边是孔子和孟子这样一组关系;一边是王羲之和颜真卿这样一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就牵涉到中国文化传承的道统,这个道统远可以追述到伏羲氏,伏羲氏又称庖牺氏,庖是《庖丁解牛》的庖,牺牲这个词现在专指某一个人为了正义把生命丢了。牺牲的本义是指屠宰动物,后来引申为屠宰动物为了献祭我们的先人或神人,这样一个东西叫做牺牲。

       庖牺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一方面是在这个时候拓展、扩大了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结构,或者说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从生存的角度讲,从他开始,可以狩猎、可以渔猎了。第二,庖牺氏还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就是从他开始,创制了八卦,从八卦到周易到周易的释译,是易的发展,也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根本的那个文化的命脉,是从庖牺氏开始的。

       所以后来庖丁解牛的庖,就不单单指的是一个宰牛的人,而是指的像庖牺氏一样按照庖牺氏所确定所探寻的中国式的做事的方式,也就是依道而行的这样的宰牛的人,才能称之为庖丁。

       从庖牺氏到神农氏燧人氏,到三皇尧舜禹、夏商周,再到后来的文王武王周公,这样就构成了中国的道统,这个时期叫前轴心期的文化,它确定了华夏得以成为华夏的文明、礼仪,尤其是作为贵族文化的礼仪文明,最终形成了周礼这样一系列整套的礼仪制度,或者叫王制,有的称之为王道。

       这里面,不管是庖牺氏还是后来的尧舜禹、文武周公,这些人基本是为君的,都是在位的,到了东周,由于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逐渐减弱,东周开始进入一个非常时期,前后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

       这段时期又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也就是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三百年。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人类在这一时期,同时获得了哲学上的突破,所谓的突破,不是一种传承式的,不是一种渐进式的,而是一种迸破式,获得了一种空前的成就。这四个族群,其中一个是以我们中华文明为代表的道的文化,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二传手,或者说是纽结点。他的左手牵涉的是传承,就是把前面的这些君王内部传授的这样一个内容,后人称为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干嘛的呢,就是当老的君王快去世的时候,他要选拔新的继承人,就把这十六个字传给他,当然包括一整套规章制度,在古代这个叫传“中”,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个“中”。

       孔子之前的这些君王,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确定了一个叫“礼乐”的文化,到了孔子的时候,礼崩乐坏,孔子就想办法来修复礼乐,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这个礼,被他继承下来,这是一个方面。

       孔子的右手呢?我觉得孔子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这个文化可能是从神农氏开始。庖牺氏开启的是一个礼乐的文明,神农氏开启的是仁的文明。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需要在仁的基础上给它进一步提升,所以孔子紧紧抓住仁的文化,把一撇一捺的“人”与杏仁的“仁”合二为一,把礼学和仁学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的儒学,所以孔子也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一整套学问,得他真传的人本来应该是颜回,不幸颜回早死,曾子接续传给子思,再往前面传,到孟子这里,孟子强化了仁义之中,到战国荀子,他接续的是礼仪之中。

       这个时候就看到道统发生了分裂。荀子传的礼仪之中,是一整套王制,他下面有两个人非常厉害,一个是韩非子,强调的是制度的规定性,于是法家出现了;还有一个叫李斯,把这一整套实用于他的治国之术里面,说服秦始皇统一天下。


       唐朝的韩愈,写了篇文章《原道》,他提出,中国的道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到周公到孔子、子思、孟子,孟子死后,道统断了。这是他的一个观点,到后来的朱熹,持的也是这样一个观点。于是就把孟子作为道统传续的最后一人,孟子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亚圣。

       秦朝统一,其实秦始皇的思想就是荀子的思想,就是韩非子和李斯他们俩思想的实施。其中李斯做了一件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书同文带来了什么?就是从今天开始,往后我们叫做书了,我们叫篆书、隶书、真书、草书、行书。在这个之前叫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六国文字,以前叫什么文,现在叫什么书,给书做了一个顶层设计,要完成一个书的构建,要找到那个真书。因为在李斯那个时候,篆书还不是真正的书法,是一代一代人努力,不断往前走,从秦经过四百年到汉,从汉到魏晋,这个时候有一拨人,共同努力把这个完成,最终是以王羲之为代表。

       这个时候的王羲之其实是完成了李斯定下来的真书、寻找真书、构建真书的任务。但大家想,李斯的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荀子那里。荀子是从孔子那里来的,他是孔子思想的某一个方面,等于是孔子这样的一个思想,如何给它具体落实到艺术门类里面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和王羲之有没有关系?王羲之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也是一个最终实践的完成者。

       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而王羲之把他的思想完成在具体的书写里面,所以这个时候他被称做书圣。

       王羲之最终完成了这个任务,形成一整套的法,这个法叫笔法,这个笔法使隶书走向真书。

       大家有没发现,写篆书写隶书,这个手始终是很笨拙的,你的眼睛离不开纸面,你这个手还在纸面上。但是到了真书、行书的时候,这个手在纸面上是可以飞了,所以王羲之字逸少,逸就是跑的意思,翰逸神飞,这个时候的书法也才开始讲神采。原来是执着于形质,这个能够破掉隶书的那个壳、可以飞的那个方式,也就是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那个方式,是笔法,也就是永字八法。

       这种书写方式使你的手得以成立,能够羽化登仙,能够振迅天真,能够翰逸神飞。这个时候,因为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做到,所以王羲之尽毛笔性能的时候,毛笔的性能指的是尖圆齐健,一类是尖圆,一类是齐健,王羲之把两个都试验过了,最终选择齐健,把齐健的性能给它彻底地释放出来,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但是他写过一个姨母帖,大家有没印象?那个是圆笔,这个圆笔远没有完善,王羲之只是试验了一把就放到一边。

       王羲之顺从了毛笔的性能,就是聚在一起是圆的,打开是方笔,这两个系统不是谁发明的,是毛笔本身就是这样的。但是圆的这个系统,王羲之并没有把它彻底地释放出来,时隔几百年以后,到了公元700多年,出来一个人物,把这个事给他接上了,把圆笔的性能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充分地发挥出来。换句话说,尽了毛笔的尖圆之性,或者是顺了毛笔的尖圆之性,这个人是颜真卿。到他这里,毛笔的“方、圆”性能全部完成。所以颜真卿被称之为书法的亚圣。


       笔法这个东西出来过以后,并不是说王羲之一个人就把笔法里面所有东西都发挥出来,每个人在这个过程里面的发挥,形成中国书法史上一流的大家,这个一流大家,一方面是笔法的传承者,另外一方面也是把笔法里面所有的可能给发挥、宣泄了某一个方面,都构成了一流的大家。比如说王羲之的楷书,好像还没有完全长起来,还局限于小楷,到了欧阳询的时候给它长起来,变成了大楷;把王羲之用笔方式运用到草书里面,一下子使草书成了大草,这个人是张旭。后来一个人写篆书,把侧铺的笔法运用到篆书里面,是清人赵之谦。

       就是一旦你明白了这个笔法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拿这个笔法去写真书、草书、隶书、篆书,变成你自己。每个人在这里边,笔法不是困死一个人,而是解放一个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颜真卿,他其实是高于欧阳询、虞世南,别人是拿着王羲之的笔法在书体上的一种发挥,而他是把毛笔尚未发挥的尖圆的这个性能给它发挥出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又常常被误解,就是在笔法丧失以后,从宋代以来,学颜真卿和柳公权就发现那个钩,包括竖弯钩、横折钩、斜钩等等,按照常规自由书写的话,那个钩做不出来。所以有人就认为,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笔法和前面的欧阳询、褚遂良的钩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到了米芾,就强行把颜柳和中国书法这个书统之间的笔法传承斩断,说颜柳挑剔,笔法跳宕,是弄了很多动作写出来的,他认为“丑书恶札”之祖,是从颜真卿和柳公权开始的,有人还认为颜柳就是今法,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在反对学颜真卿学柳公权,说这种笔法学过以后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你不能写行书,因为写颜真卿的时候需要加很多动作才能够做出来。

       但是,颜真卿会不会写行书?我们看颜真卿的楷书,看似一个个笔画,其实是一个个草意,完全贯穿起来的。沙孟海先生说过何绍基先生的字,“大气盘旋、真气弥漫”,就是从颜真卿那里学来的。你要能看出,所有笔画是贯穿起来的,有一股真气在里面,叫大气盘旋,都是圆转运动出来的,这个是第二个。

       第三,颜真卿在用圆笔的时候,是把圆笔的用笔和圆笔的结构、圆笔的章法、圆笔的空间给它做到了一个高度的和谐,或者按照我们的说法叫最佳配比,在他手里面呈现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圆的线条应该对应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一圆就想的是转,所以颜真卿的结构,是由它的线条导出来的相向字形,能感觉到那个字里面的空白、里面的气是往外撑开的,我们称这种叫做外拓式结构,有人又称之为叫外紧内松,形成了他的空间处理方式。由于是这样一个字,个个都比较大,所以又形成了结构的非常茂密,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越小越好,字与字之间越近越好。大家有没发现,好像只有颜真卿的字能够放大,褚遂良做不出来,柳公权也做不了,所以章法茂密就构成了颜真卿的独特方式,所以看之前写的楷书四家: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赵孟頫都是在格子里面老老实实呆着,字与字也有一点往来,比如大小变化,有些字缩小,有些字拉长,但都是内在的。

       等颜真卿完成了一个圆笔系统,最后又发展到行书,到怀素发展到草书,这个是我们讲的颜真卿。从他的楷书到行书,到怀素的草书,从这个系列里面,能看到一个完整的颜真卿,你会看到一个人在这个里面,才会写出来《祭侄稿》,因为他的书写里面,是纯粹的书写,把所有的多余的书写动作,给它清除殆尽,这个时候就变成了纯粹的抒发:我只要写就行了,我的情感通过这种书写宣泄出来,就是把书写过程里边非书写的杂质剔除过以后,书法是直指人心的,直指人心的这个手的动作叫良能,良能是为了传递你的良知,你的内心的良知唤醒你的良能,也就是这个“仁”带动了你的手的动作,这个时候出来的作品才叫书法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讲,书法是和前面讲的中国文化的道统是一回事,无非是把“道”里面传递的那个东西物化到书法里面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