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杂谈 >> 杂谈 >>五代两宋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名画欣赏(海量高清)
详细内容

五代两宋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名画欣赏(海量高清)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轴》

年代:五代南唐

简介:绢本,笔墨, 纵144.1cm,横55.4cm

《层巖丛树》钤有明太祖时的点验印章“司印”半印,故学者都能接受该幅最迟不晚于元代。该作品在画家细致的描绘下,由这些层岩与丛树所建构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运转,连空气中的分子也凝结于静谧之中。董其昌在画幅上方的诗堂跋云:“观此图,始知吴仲圭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

荆浩(855~915),字浩然,唐末至后梁画家。唐末因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自耕自食。一生博雅好古,擅画山水,精于写生,由于长期接触北方的峻岭崇山,叠嶂层峦,所以开创以描绘高山峻岭为特色的北方山水画派。曾撰《笔法记》一书,论山水画的构思、构图和笔墨技法,被认为是第一部提出完备山水画理论的著作。

五代后梁荊浩 匡庐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五代 荆浩 《匡庐图》

年代:五代

简介:纵185.8cm,横106.8cm

《匡庐图》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征,但是结合了北宋宫廷画院的风格,再现与隐逸主题相关的山水形象,向荆浩这位雄伟风格山水之父致敬。据荆浩《笔法记》记载,他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尝见古松「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写生,得数万本。《匡庐图》可谓得到荆浩的神髓。画上题诗曰:翠微深处墨轩楹,绝磴悬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

赵喦活动于十世纪上半叶,本名霖,后改今名。五代梁太祖朱温(在位期间907-912)的驸马,梁末帝时(在位期间913-923),为户部尚书租庸使,在当时政治上相当有权位。

五代后梁 赵喦 八达春游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五代后梁 赵喦 《八达春游图》

年代:五代后梁

简介:纵161.9cm,横102cm

此画描述八名衣冠华贵之仕,骑着骏马出游,或回首召唤,或挥鞭促行,人马各有不同的神情与动态,相互间则有顾昐之连系。庄申先生认为该幅所画的“八达”不似魏晋人士,八人戴头,身著紫、红、绿色之官服,属唐代之衣冠制度,至梁仍依唐制。《八达春游图》之构图源自唐代树下人马图之布局方式,但画人马、树石之笔调相当细腻,其精致之程度,超过唐、五代之作,而似北宋末或此后之风貌。虽然该幅存有一些时代问题之疑点,但也有些部分特具古画之意,值得留意。

关仝(约活动于十世纪),五代后梁画家,生卒年不可考。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与宋初李成、范宽并列三大家。擅写关河之势,笔简气壮,山峰峭拔,石体坚凝,杂木丰茂。

五代 关仝 秋山晚翠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五代 关仝 《秋山晚翠图轴》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淡设色 纵140.5cm,横57.3cm

传为关仝所作,代表五代陕西的地方风格。此作注重营造气势,除远峰巍峨耸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际的山脊,也带有无比的魄力。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范宽(950—1032),唐代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北宋 范宽 秋林飞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北宋 范宽 《秋林飞瀑图》

年代:北宋

简介:绢本,设色,纵181cm,横99.5cm

此图无款,旧传为范宽所作。图绘秋山栈道瀑布流泉,远处岩关列岫隐约可见,气势磅礴,景色宜人。著录于《石渠宝芨三编》。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轴》

年代:北宋

简介:绢本,淡设色,纵166.1cm,横106.3cm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此图无款,表现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临流抚琴。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钤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吴元让图书”、“王献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芨续编》著录。

燕文贵 (967~1044),北宋画家。燕文贵善画山水、界画及人物。他初师郝惠,但能自出机杼,落笔命意不因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丽,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点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微。

北宋 燕文贵 溪山楼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北宋 燕文贵 《溪山楼观图》

年代:北宋

简介:纸本,淡设色,纵103.9cm,横47.4cm

此图为一卷描写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画,峰峦耸峙。山石用小斧劈皴,笔法尖劲峭立,半山及山上都有精工描绘的宏伟的楼阁宫室建筑。建筑物用界画法为之,工整精细,代表了燕画的特点。元钱惟善在《江月松风集·补集》中赞道: “忽见燕侯画,令人忆旧好。干岩开太古,万古耸秋高。石路驱轻骑,江风逆行舟。人间无此意,卷舒不能体。”

宋人富贵花狸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宋人富贵花狸图》

年代:宋代

简介:纵141cm,横107.5cm

茸毛虽极纤细,亦甚遒劲有力。作者观物写生之缜密功夫,由此可窥见一斑。 画幅未系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宋人,而综观《宣和画谱》(1120成书)中,所登录的相同类型绘画,如「牡丹戏猫图」、「牡丹猫图」等,数量颇多。若单由品目上看,绝难确认,何者与「富贵花狸」的内容最为谋合。但就画面风格论断,此幅出于北宋后期,宫廷画院名家之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等。著名画家、诗人。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北宋 文同 《墨竹图》

年代:北宋

简介:绢本水墨,纵113.6cm,横105.4cm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郭熙 (1023—约1085),字淳夫,世称“郭河阳”。北宋神宗熙宁间任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宋神宗最喜欢其画,《画继》记载“一殿专皆熙作”。因传李成法而有“李郭”之称。宋初李成的画风影响了范宽、燕文贵、许道宁、郭熙、李公麟、王诜,其中郭熙和王诜格调最近李成。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年代:北宋

简介:绢本,浅设色, 纵158.3cm,横108.1cm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赵佶(1082-1135),即徽宗,宋代第八任皇帝。擅长花鸟画,继承崔白写生风格,以精工逼真著称,并能诗、善书,并称三绝。任内改革画院、广收历代文物、书画。

宋 赵佶 溪山秋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宋 赵佶 《溪山秋色图》

年代:宋代

简介:纵97cm,横53cm

小景画在北宋末成为宫廷皇室所喜爱的一种风格,流风所及,连帝王也不能例外。相传宋徽宗曾经摹仿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作山水小景,其中有一幅〈晴麓横云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流传下来,它的构图、风格与此幅〈溪山秋色图〉相似,并且这两件作品都画在纸幅上,显示与文人墨戏的传统有密切相关。题跋:“雨郭烟村白水还。迷离红叶间苍山。恍闻谷口清猿唳。艮岳秋光想像间。”

宋 赵佶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宋 赵佶 《文会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184.4cm,横123.9 cm

《 文会图》这幅画充分表现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宋徽宗与宠臣蔡京也在画上留下题跋,以此作为帝王统治下人才云集的象征图像。 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宋徽宗称此图为文会图,但应与唐代以来“十八学士”的主题有关。可能是当时摹写古代画作后,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编“之作。僮仆使用及准备中的茶具,在存世北宋茶器中有相应的例子,画家所绘确有根据。

宋 赵佶 梅竹聚禽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宋 赵佶 《梅竹聚禽图》

年代:宋代

此幅《梅竹聚禽图》的构图严谨,并且重视描绘物象的准确性,符合徽宗画院注重观察写生、讲究师承法度的标准,是一件能够代表“宣和体”的佳作。画面中央,画梅树一株,枝干弯曲而上,后方衬以翠竹棘条,有伯劳、绿鸠、鹌鹑等鸟禽栖身其间。画家成功将画面物象和布局理想化,创造出一种超乎时空,传达永恒的完美意象。画中的主要物象,均以双钩填彩的方式,生动的描绘出对象的色彩与体积感,给人一种平和,端庄之美。

李唐(1066~1150),字晞古。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是南宋初期画坛盟主,两宋山水画的承前启后者,南宋山水画风的奠基人。宋高宗最爱其画,称其为“宋之思训(李思训)”。

南宋 李唐 萬壑松風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南宋 李唐 《萬壑松風軸》

年代:南宋

简介:绢本,设色,纵188.7cm,横139.8cm

《万壑松风图》是宋高宗南渡前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万壑松风图》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梁清标、清内府等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万壑松风图》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画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隶书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年代:南宋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48.7cm,横27.7cm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

宋 崔白 双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宋 崔白 《双喜图》

年代:北宋

简介:纵193.7cm,横103.4cm

《双喜图》原题“宋人双喜图”,后因在图中树干上发现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笔”的题识,故归于崔白名下。画面上,一派古木槎丫、霜叶飘零的萧条景象。画家抓住了秋兔双鹊高下对峙、浑然一体的瞬间之景,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图经《石渠宝笈》著录,钤有“缉熙殿宝”、“晋国奎章”、“性命同珍依子孙永宝玩”、“司印(半印)”、“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清和珍玩等收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