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杂谈 >> 杂谈 >>中秋书画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详细内容

中秋书画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时间:2018-09-25   作者:赵多多  【转载】   来自于:中国美术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丙辰中秋·水调歌头》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和元旦齐名的重要节日。每逢中秋佳节,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都寄托着人们思念故乡、想念亲人、渴望团圆的心情。

中秋时节皎洁的月亮同样照亮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他们直抒胸臆,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名篇,不仅如此,皎洁的月光,或独酌、或对饮的士人都成为千年来书画精品反复描摹的对象,让今天的我们也能一睹千余年前的月光。


东晋 王献之  行书中秋帖卷  北京故宫藏


meishubao/2018092118494039586.png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五代  佚名 浣月图 台北故宫藏


meishubao/2018092118500279793.png


本幅畫明月皎??,高掛天際。庭院深處,高植著虯松、梧桐與芭蕉,枝葉蒼鬱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雛菊等花卉,競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瀉水,池中波紋蕩漾。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奩,或荷琴,神情莊嚴靜穆。


meishubao/2018092118502887132.png


女子對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為流行,此作或與古代的拜月風尚攸關。 畫無作者款印,舊籤題標為「五代人浣月圖」。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間繫縛的長柄紈扇?砼袛啵痉宓臅r代,雖符合十世紀規制,但樹石畫法,筆致誇?垼殉曙@宋末元初特質,推測應出自南宋宮廷畫師所摹。


宋 赵佶 闰中秋月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meishubao/201809211850532056.jpg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meishubao/201809211851047811.jpg


这幅诗帖,是展现宋徽宗“瘦金体”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宋 米芾 中秋诗帖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meishubao/201809211851366826.jpg


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

在帖中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对书法求好的态度。

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江苏涟水)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海岱楼在江苏涟水地区,是唐、宋时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楼,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最佳旅游景点。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并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诗人登楼眺望,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涟水时期,米芾勤于练习晋人草书,此帖与《焚香帖》、《草书论书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经常与薛绍彭书信往返,讨论购帖事宜、交换习书心得,或是品评论书,两人堪称最佳书画友。


宋 马麟 楼台夜月图页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宋人册页中的“玩月图”,马麟曾经画过不少,最与此相似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秉烛夜游图页,原本可能就是一组画。楼台夜月与秉烛夜游图中都有一个多角攒尖顶亭子,旁边有长长的亭廊,很可能是同一个场景的不同视角。天空烘染了夜幕的淡蓝色,一轮圆月挂在半空。两图中建筑用了许多细格子窗,这是宋画中的标准元素。


秉烛夜游图 台北故宫藏


宋代有款的册页本就受人珍视,能够确认为名家真款的作品更是珍贵,楼台夜月图就是一件被认作马麟标准件的作品。途中左下角为臣字款,“臣”作小字,“马”字急弯,“麟”字又拉开距离,是一个标准的宋代臣字款,但很可惜被裁去了一点。款字与秉烛夜游图相比,也属于一个时期的风格。


宋 马和之 月色秋声图 辽宁省博物馆


meishubao/2018092118534726578.png


马和之擅长人物、佛像、山水。他的人物画受吴道子、李公麟影响而又有所变化,独创一格,有“柳叶描”之称。


meishubao/2018092118535548512.jpg



月色秋声图截取一个小景特写,一高士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一童侍立旁边。

人物、坡石、树木色线都采用“柳叶描”的笔法。马和之的画法在南宋独树一帜,不仅在技法上,意境上亦是如此。

左上方赵孟頫行书李白五言诗《题宛谿馆》“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二句,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这一句完美的概括,更为画面增添几分诗情画意。


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


meishubao/201809211854175304.jpg



李嵩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

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楼阁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

所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因为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能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这幅月夜看潮图中,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传达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


宋 刘宗古 瑶台步月图绢本


meishubao/2018092118543713861.jpg


此图画平台一座,台下树梢掩映,台上四周玉栏环绕。三位仙女身着长裙,立于台中,或捧供品,或捧茶盘,或手端茶杯,神态清闲自在。左右各立一童,执壶、扇相侍。空中明月高悬,祥云隐现,以点出主题。

图中仕女造型娟秀匀称,神态脱俗,衣纹细劲,技法娴熟,颇有艺术魅力。

裱边旧题签“刘宗古瑶台步月”。刘宗古,北宋宣和画押待诏,善画人物、山水和佛像。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图


meishubao/2018092118545935345.jpg


夏圭松溪泛月图是《宋元集萃册》中之一开,纨扇式小品画。

图中绘清朗的月夜,数人乘一叶扁舟畅游湖上,微风徐拂,月明如镜,水天一色,在一派澄净中,只有溪流与松风的和奏飘荡在水面上。

简洁的用笔,渲染出深远的意境,四位点景人物以寥寥数笔绘出,亦觉生动形象。边角剪裁的构图,空灵巧妙,情景交融,富有浓浓诗意,显示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

夏圭以极为简括的构图和痩劲的线条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心灵自由、亲近自然山水的诉求,艺术风格朴素清逸,可称是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元 赵雍 澄江寒月图


meishubao/2018092118552326430.jpg


此图描绘的是冬夜江上寒月当空的景色,画面中一轮圆月当空,江水苍茫,隐约可见远山起伏。近岸巨石枯树,有一孤舟停泊,仓内一人独坐。

淡黄色的寒月和料峭的寒风与浩渺的江水和清淡悠远的远山形成对比,为画面创造了清寒旷远的意境。

画家以细小之笔描绘,笔法灵活多变,使造型坚实而又洒脱,用墨浓淡相宜,变化丰富,着色温雅清淡,既有宋画之境,又具元人气质。


明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meishubao/2018092118554525066.jpg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

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

该卷画作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书法结体严谨,笔法沉稳,苍劲老练。



根据历代著录,沈周曾多次表现其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秋赏月的场景,如波士顿美术馆藏《十四月夜图》卷。


明 文徵明 中庭步月图 南京博物院藏


meishubao/2018092118592094175.jpg


中庭步月图富有纪实意味,描绘的是年逾花甲的老画家与二友人小醉后,起步中庭赏月雅会的真实场景。

画面正中是一简约草堂,应该是高士的起居之所,草堂之中,陈列一几案,上有古书、酒具。草堂周围,林木环绕,缥缈雾气正从山林深处缓缓游来,两株碧桐,萧疏留影,皎洁月光似化为滴滴冷露打湿了叶子。

远景处是淡墨积染的苍穹,云破月来,清辉洒向静寂的大地,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近景处是草堂前的一片开阔之地,这里正是步月的中庭,三位高士被画家安置于此,赏月散步,顾盼交谈。画面最下端,两位童子袖手侍立于山石树丛边……

多么美好的秋夜啊,简直是中国画里的月光奏鸣曲,淡然水墨,随意经营,呈现出无尽的丰富性,高超的笔墨修养营造出的诗意不是萧飒肃杀而是清幽明澈,让人遐想无尽。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唐寅擅画美女,往往借人物道具的变化发泄自己生平境遇的伤感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觅求不到知音的苦闷凄凉心态。

此图嫦娥裙带漂零,神形和顺,手持挂彩,尤其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

面容的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



画中刻画的良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只见画中嫦娥裙带漂零,纤纤玉手中拿着一枝木樨,彷佛在等着什么人的到来。

唐寅用清丽圆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月中仙子的美好身姿,固然画面由于年月长远有些退色,但更增加了一种古色古香和清爽高雅的感受。


清 陈枚 琼台赏月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meishubao/2018092119004435732.png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
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

画中置一凉亭,一平台,众多形似明唐寅、仇英笔下仕女的宫廷嫔妃,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貌。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望向远方高空,但画家却没有刻画月亮,而是留给人无限遐思。

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源于宋代院体画风。图中的楼台房室建筑则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成,根据图中透视线斜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推求出灭点的具体位置,从而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